綠若染料的湖水,其上銀魚一片死寂。這就是藍藻泛濫後的無錫太湖岸邊一景🕓。自此,水汙染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
原因何在?如何解決?記者近日走訪了我校部分院系,去一探緣由。
肇因:都是藻毒素惹的禍
專家指出,水中有一種會分泌藻毒素的有害藻類,當水體出現富營養化時,藻類的大量繁殖導致水體中藻毒素含量上升🚴♀️,在生物體內聚積一定量後會導致死亡。太湖藍藻危機的原因便在於此🤚🏽🍊。
目前避免此類危機💙,一般有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是去除有害藻類。主要以物理(氣浮、微濾)或化學(投加硫酸銅等化學藥劑)方法。前者費時費力🕺🏽🐅、效率低下,後者則可能產生二次汙染🕵️♂️👪。二是去除藻毒素。但存在分子結構穩定➾,很難中和或分解♠︎;若采用吸附法,吸附載體則難以回收等困難🔡。三是防止和緩解水體富營養化。在源頭減少含氮▪️、磷等物質的汙水的排放🧚🏽♀️,或采取措施吸收水體中過剩的營養物質。
生物滅毒🖋:溶藻細菌高效滅藻
為了尋找滅藻的細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王祥榮教授主持開展了一項《溶藻細菌對銅綠微囊藻的降解機理》研究。
銅綠微囊藻是存在80%以上水體中的最主要的有毒藻類⚧,無錫太湖藍藻即屬此類。目前該課題組已經找到可以有效殺滅銅綠微囊藻的溶藻細菌菌種🏐,在實驗室階段體現出極高的殺滅率。
磁石吸附:納米技術去除藻毒素
針對去除藻毒素,化學系鄧春暉副教授正在開展一項名為《磁性納米材料附加銅離子去除藻毒素》的研究👩🏼🦰。
實驗證明,銅離子能夠和藻毒素結合。若將銅離子附在磁性納米材料上,置於含有藻毒素的水體中🟢,待藻毒素被吸附後,再用磁石將之提取出🧑🏻🦱。目前,在實驗室該方法的分離率已達90%以上。
研究相關成果已刊登在納米材料研究的國際刊物Small上👩🏽🚀🧓🏿。目前👣,項目組正致力開展自然環境中大規模去除藻毒素的可行性實驗。
源頭預防:景觀植物緩解水體富營養
防重於治🚵🏻,以防止和緩解水體富營養化入手🤾🏻,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胡歡等3名學生發明的陸生植物水培治汙法為之提供了全新思路👩🏿🎓。
該方法利用將佛手蔓綠絨和葉喜林芋兩種市場上常見的景觀植物栽培在重度富營養化的水體中,不僅可最大限度地吸收水中的富余營養,還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目前該新型水培浮床和水培治汙法均已成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