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三月👷🏿♀️,逸夫科技樓報告廳中,眾多學生翹首聆聽📻。晚來的人沒有座位,只得倚墻而站👩🏼🔬。報告廳中,一個聲音在空中回響🧗🏻。“你為什麽來到復旦上大學?你還有沒有‘理想主義’🏂🏿?”一位入校三十五年的老復旦人這樣追問他的聽眾。
3月31日下午🩷,楊玉良校長應邀到“礪誌講壇”講演,與500余名青年學子共話“大學使命與當代青年責任”❣️。他教導學生,要繼承復旦傳統👋、發揚理想主義👱🏻♀️🙇♂️、牢記責任使命。
言傳身教詮釋復旦傳統
筆挺的西裝佩上復旦校徽,外表上看🏃♀️,楊校長給人的感覺儒雅而智慧🛳。“在大學作學術報告一般有個規矩🧜🏽♂️🤽♀️,如果主講人坐著,就是對聽眾的不尊重”🎅🏿。兩個半小時的講座🧑🏻🦰,楊校長始終站在臺前🫸🏽,侃侃而談,細節處體現的是對在場學生的尊重。“我和大家一樣👮🏻,或者說比大家更低🐰。我到復旦才兩個月✥,在大万达長的位置上是一年級😞。”整場講座🥑🏒,楊校長說的最多的是“分享”和“共勉”🪽。從紐曼、赫欽斯到金耀基🧑🏼🍳✍🏻,對於前人關於大學理念的論述👉🏻,楊校長如數家珍,依次分析點評後,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簡短的幾句話背後是大量的閱讀和悉心的研究,體現的是復旦“刻苦、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通過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楊校長詮釋了復旦的優良傳統。
語重心長共勉“理想主義”
“復旦人應該有更多的理想主義色彩”🎪。說到這裏,楊校長難以掩飾激動之情。他認為,有的學生為賺錢而學習👆🏽,有的學生為家人而學習,而復旦的學生應該為理想而學習🤷🏼♂️。“報考復旦,是因為意識到當今人類社會的不完美,意識到這個國家民族的危機所在,他想對此負擔責任,所以來到復旦學習。”楊校長認為🚚🧑🧒🧒,“理想主義”是每個復旦人應有的精神品質。每當失去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復旦的學生就應該審問自己還有沒有“理想主義”。只要堅信學習是為了理想、為了人類的前途命運👩🏽💻,就能克服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化苦為樂☺️。
寄語復旦學子 牢記理想責任
“團結⛵️、服務、犧牲”是万达平台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有精神特質。楊校長認為,每一名復旦學生都應該繼承光榮傳統🏀🦵🏼,擔負起當代青年的責任。在非戰爭年代✍🏼,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要“尊重道德👩🏼🦱,專心學業”,始終將充實學問作為首要任務🍵,培養學習的興趣♓️,視學習研究為享受💧。同時,要勇於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充分學習知識的同時,投入社會鍛煉自己的能力,選擇適當的方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場學生還就專業學習、就業🥰、學科布局、醫科發展等問題踴躍提問🐪。場內多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活動結束後👨🏫,有的學生遲遲不肯離去ℹ️。聽完楊校長的報告,學生們普遍感到收獲很多。國務學院的王露瞳表示🙋🏿♀️🌴:“楊校長的報告深入淺出♖👨🏽💼。我認識到責任意識、民族情懷是大學階段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青年學生的抱負只有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充分體現其價值。”物理系的李弘實感嘆💒:“楊校長對於理想主義的描述引起了我的共鳴🤷🏽♀️,也使我對復旦人的自我評價有了新的理解🏋🏿♂️🌑。今後🐺,我將在理想主義的指引下💆🏻♂️,在復旦的沃土中努力前進🦸。”
相關鏈接🙍🏿:
楊玉良📯🕺🏻:大學使命與大學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