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教授近日接受國際科學理事會 (ICSU)任命擔任“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 ESSP)的科學委員會成員,任期三年(2010.1.1—2012.12.31)😮。
2001年,第一屆全球變化開放科學會議在阿姆斯特丹召開,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1400名參會者在“全球變化阿姆斯特丹宣言”上簽字。這份宣言呼籲各全球環境研究計劃加強合作,以促進更多的跨學科整合、環境和發展議題以及自然和社會科學的更好發展。為了響應這份宣言,四個國際全球環境變化研究計劃: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AS)、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國際全球環境變化的人文因素計劃(IHDP)和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聯合組成了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把不同領域的研究者聚集到一起🏂🏼🤲🏻,承擔了整個地球系統的綜合研究,目的是促進地球系統集成研究和變化研究,以及利用這些變化進行全球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著重研究氣候系統中物理方面的問題👝。目的是擴充人類對氣候的認識,探索氣候的可預報性及人類對氣候的影響程度,它包括對全球大氣😦、海洋、海冰與陸冰以及地表的研究👩🏻🌾。
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著重研究地球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問題。提出科學的認知,幫助人類社會與地球環境協調發展;描述以及理解作用於整個地球系統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學相互作用過程💁🏿♂️,生物賴以生存的唯一的環境,地球體系中發生的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影響環境的方式。
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側重描述、分析和理解全球變化中的人文因素(HDGEC)影響,研究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全球環境變化的製度因素,人類安全,可持續性生產💆🏽、消費系統,以及食物和水的問題💁🏿♂️、全球碳循環等重大問題🤷🏽♀️。
生物多樣性計劃(an integrated programm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促進綜合的生物多樣性科學的發展👨👧👧;聯系經濟學、社會生態學以及社會科學努力打造出一個和社會相關的新興學科👩🎨;為對生物多樣性的遺失的理解提供了科學的基礎;說明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持續、合理的利用生物多樣性政策的含義。
地球系統科學聯盟目前設立了4項“聯合研究項目”:全球碳項目(GCP)𓀄,全球水系統計劃(GWSP), 全球環境變化與食物系統項目(GECAFS),全球環境變化與人類健康項目(GECHH)🪶。這些研究項目均采取綜合集成、跨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科學委員會是ESSP的領導機構🏊🏻,目前有29名委員。彭希哲教授此前曾擔任國際全球環境變化的人文因素計劃(IHDP)科學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