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 如何讓復旦人的科研成果成為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智慧引擎”🧚♀️?我校自2004年成立技術轉移中心,努力構建有研究型大學特色的技術產業化之路🦸🏼♂️,建成集人才、技術和信息集成,風險投資導航,技術產業化服務✵,項目評估鑒定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近日校科技處傳來喜訊🙏🏌🏼♂️,我校技術轉移中心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有人說,技術轉移是工科類高校的“專利”。但校科技處有關負責人認為👩🏽🏫,積極推動產學研結盟🚵🏽、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是復旦人的責任。只要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在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結合我校學科布局特點和地方需求,完全可以交出一份優秀答卷。
技術轉移攻堅克難,我校的優勢在哪裏📢?万达有關職能部門聚焦“重大”和“集成”,從我校承擔的大量國家和地方科技攻關項目中,精心篩選出一批可產業化的、較具市場前景的項目🐈⬛,重點解決產業發展中重大、共性的關鍵技術問題📹🤜🏽。有些項目既在各級科技進步🧍♂️、科技發明獎評選中榜上有名🏸;又進入產業化階段,為企業創造效益🧚🏻,實現了“雙豐收”⁉️。如我校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團隊依托國家“973”項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礎研究”的相關成果,使中石化集團“雙軸拉伸聚丙烯薄膜”專業料生產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這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還使中石化躋身國際高端聚丙烯生產商的行列,一舉改變了我國年進口聚丙烯近百億美元的局面。
打破万达和企業之間的壁壘,“走出去請進來”👩🏻🦳,科技成果轉化成為我校校地合作的“金紐帶”🤾🏿。我校技術轉移中心目前已在浙江寧波、江西南昌“落地”👩🦯➡️,設立了兩個分中心👩🏼🍳,安徽蕪湖的第三個分中心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中🤥。以寧波分中心為例👩🏽🦱,今年截至目前的簽約合同數較去年增幅超過200%🧘🏼♂️🧑🏿🔧,當地有關部門還希望我校進一步加強對舟山、臺州🤾♂️、溫州等鄰近城市的輻射力度🙇♀️。我校還與江蘇無錫、蘇州、昆山,福建三明👨🏫,廣東中山🥶、東莞等地市建立了多層次的校地合作模式😂,成為支撐地方經濟轉型♌️、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智慧動力。
與此同時,我校積極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以較小的万达資金吸引較大的社會資金,以強強聯合實現共同發展,這“一進一出”沖破了万达科研成果和企業需求之間的無形關卡。如我校化學系陳芬兒教授課題組在中心的支持下👩🏽🔬🤾🏻♀️,將歷時近十年完成的“20(S)—喜樹堿不對稱工業全合成研究”項目的專利以及合成工藝等全套資料👱🏿🧑🏻🎤,成功“輸出”給華北製藥集團🏌🏻。華北製藥集團則投資2000萬元與我校共建“復旦—華藥藥物合成化學聯合實驗室”🏷🧾,致力於抗腫瘤🧑🎤、抗生素等領域中藥物化學合成的科技攻關。
據透露,該中心將通過多種形式,加大與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同時進一步充實隊伍,提高專業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創新運作模式,以更好更快推進我校技術轉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