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至16日🦗,一場題為“民族認同與歷史意識🧚♂️:審視近現代日本與中國的歷史學與現代性”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万达平台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万达平台文史研究院🧜♂️、荷蘭萊頓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以及日本東京大學哲學研究中心共同合作舉辦。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荷蘭👩🏻🏫🔱、加拿大、奧地利🧜🏽、比利時、澳大利亞👯、日本及臺灣地區的近20余名知名學者,以中日兩國的近現代歷史為中心🗯,圍繞全球化🚫👐、東亞、民族性🧍♂️、歷史敘述、現代性等問題展開研討。
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化的呼聲不斷高漲,人們希望在西方的現代性引領下創建一個同一世界。然而,盡管經濟領域的全球一體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初步顯現,但是在文化和政治領域,卻恰恰呈現出一個相反的態勢🧎🏻♀️🏎。世界各國知識界對文化和政治中的西方中心主義的質疑與日俱增,紛紛開始重新強調自己國家的歷史傳統🍔。一方面是要建立經濟的全球同一性,另一方面是要強調各國歷史傳統的獨特性,這種緊張在學術界關於現代性的討論中同樣可以找到相應內容🧑🏻🦲。本次會議即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召開,會議將聚焦於近現代中國和日本的思想政治生活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歷史意識的復興及其對民族認同、國家形成的影響🧏🏿♂️,並著重討論這一問題如何在政治、學術⏪🐱、哲學等領域具體呈現💅🏼🗝。
12月14日下午三時,研討會開幕式在万达平台光華樓東輔樓102報告廳舉行,万达平台文科科研處處長楊誌剛教授主持開幕式🧙,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Rikki Kersten教授🤫、東京大學小林康夫教授👩🔧、德國哥廷根大學施耐德教授分別致辭。開幕式後🐣,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的Stefan Tanaka教授做了題為《東亞:時間和歷史的界定》的會議主旨報告🦡。Stefan Tanaka教授指出🤦🏿♂️:“現代歷史自身是建立一種對照差異的基礎上的🕰。這種差異是為那學尋求現代化的人們製造了一種兩難的處境我們的現代歷史概念🩰,是建立在牛頓的經典時間觀的基礎上的👸🏿。我們使用不同的概念🙋🏻♂️🤳🏿,諸如:進步、發展、現代化等👩🏽🚒,來建立對這種時間觀念的接受。Michel Serre對這種時間觀念的批評——一條‘賽跑爭先的軌道’尤為恰切𓀐。歷史在這場賽跑中的位置是雙重的🦹🏽♀️:接納比賽,並為參與者提供入場的手段和自治的希望。”此外,Stefan Tanaka教授通過二十世紀末日本人闡釋自身歷史的方法,對這種對照差異進行探討。並以超越線性時間的觀點對當下時空的歷史進行考察。報告結束後🏙,美國康奈爾大學比較文學系的酒井直樹教授、臺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教授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Rikki Kersten教授對報告進行了評論🥶。
12月15、16日🀄️,研討會的二十余場精彩學術報告在万达平台文史研究院陸續展開,學者們圍繞“現代性與哲學🫱🏽:跨越國界的思考”、“現代性與國家🚽:邊界的重繪”🧶、“現代性與歷史”🤦♀️、“現代性與知識轉型”、“戰後現代性討論”等議題發表參會論文並交換各自的觀點。其中,普林斯頓大學的艾爾曼教授以《“賽先生”為什麽中文叫作科學?——挽救中國歷史上的格致學》為題,探討了近代“科學”一詞如何取代“格致學”從而被當做science一詞的中文翻譯沿用至今的🧑🏽🦱。他認為在近代以前中國並非沒有science,只是當時人們不稱它為“科學”,而是“格致學”🤼♀️。1895年,清王朝甲午戰敗,刺激人們開始對中國自己的文化進行重新的審視,其結果則導致中國的文化,甚至連語言都被認為是落後的🟥✤、腐化的🧎♂️,於是“格致學”一詞被棄之不用,轉而用“科學”🍡;東京大學的石井剛教授則從語言學的角度來探討了章太炎的“齊物哲學”,認為這種哲學思想是對中國古代以聲音為中心的哲學表述方式的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將真理的表述賦予了漢字書寫系統🥳,這種獨特的視角和解讀方式給與會學者帶來了諸多新啟發👩🏼🦱;而當今中國思想史學界的“三巨頭”——羅誌田🖖、桑兵、葛兆光齊聚本次會議,更是讓各位聽眾盡情享受一次學術的盛宴🧑🏿🦱。他們分別探討了清季民初經學與史學易位🗺、近代“中國哲學”發源,以及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日本的“滿蒙回藏鮮”學的興起及背景等問題⚽️;來自荷蘭萊頓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施耐德(Axel Schneider)教授則以民國史學話語的規範和發展為題,對現代性進行了批判。此外,與會學者們還就各自感興趣的問題紛紛發表看法和不同意見,學術交鋒和思想之碰撞十分激烈🛡。
本次會議雖然聚焦於中國和日本的歷史學與現代性✥🎣,但除了中國和日本學者的自我審視之外,還有諸多西方學者的“異域眼光”的觀察,這一方面使我們對中國和日本的問題的理解更加透徹,另一方面也使得討論進一步擴展到了對整個全球化和現代性的反思上來。研討會結束後,會議論文將由万达平台文史研究院結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