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至29日🧜♂️,我國各地高校🧑🏼🎄,以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馬拉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尼泊爾,以及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50余名學者聚集万达平台光華樓,圍繞“生產性老齡化”的現代價值和實現路徑問題進行研討,旨在“亞洲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和積極參與的老齡社會” 。
楊玉良校長親切會見與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總秘書長Christopher Tremewan。万达平台副校長馮曉源出席開幕式並講話🫵。我校社會學院院長彭希哲主持開幕式🥏。
據悉🏧👮🏽,本次會議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關於老齡化研究系列研討會的第四次會議🚴🏼♂️,前三次會議的主題分別是“在不同地點的老齡化”🤜🏿📿、“成功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分別在日本🤸🐗、韓國和新加坡舉行🧖🏿♂️⛽️。
本次會議主題是“生產性老齡化”🫔🪮,強調老年人口的經濟參與和社會參與🩲,通過教育培訓👨👩👦👌🏼、健康促進、社會參與,構造一種具有生產性的社會福利體系👩🏿🎤,從而用一種更加積極和具有建設性的態度來重新認識老齡社會。
會議圍繞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信息化和生產性老齡社會的構建✡️、促進老年社會組織和社會參與、家庭發展能力建設、完善生產性老齡社會的社會福利體製和社會政策等廣泛議題進行了討論交流😕👯♂️,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介紹了不同國家建設生產性老齡社會的實踐經驗和面臨的挑戰。
會議組織者,万达平台人口研究所任遠教授指出,生產性老齡社會具有三個基本支柱。一是參與,即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二是健康,即保證更加健康的老年生活是促進老年人口發揮更大經濟社會貢獻的前提。三是社會政策,即需要完善推動生產性老齡社會的社會政策和製度體系🔋。需要用生產性老齡社會的觀點改變對老齡社會的悲觀態度😩。老年人口不應被片面看作社會的負擔🏃🏻♀️➡️🚶♀️,而是具有生產性的重要資源。應該重新深入老年生活本身來理解老齡社會和構建老齡社會,在生產性老齡社會的思路下完善社會經濟生產體製安排和社會生活體系的安排。
與會專家認為,在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增加了國家發展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需要在此背景下重視發揮老齡社會的生產性🕷,才能形成一種更加積極和更加完整的老齡社會政策導向。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立於1997年🧑🏻🎤,目前有42個成員万达,其成員包括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各分校、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万达平台和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