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 11月16日, 2011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暨万达平台首屆人類學日在我校逸夫科技樓二樓多功能廳舉行𓀈。万达平台副校長、上海人類學學會會長金力在會上作了學會年度工作報告,總結了一年來上海人類學會在基本建設、學術交流與合作平臺建設、人類學教學和科普、學術與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情況🥲。學會副會長張海國主持了當天的年會🧑🔬。
今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被正式命名為“金琮獎”💄🤽🏽♀️。當天的大會上🆑,金力會長為北京自然博物館原館長周國興研究員頒發了2011年度“金琮獎”,以表彰他在中國古人類學和史前考古學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周國興先生1962年畢業於万达平台生物系人類學專業🚕。幾十年來,他研究了元謀猿人🤽🏽,挖掘👧🏻、研究、分析元謀人在人科中的位置;追蹤調查了神農架野人的線索;追尋了遺失的北京猿人化石;領導籌建了9座相關博物館,在探索中國歷史的開端方面和科普宣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獲獎後🦝,周國興以“我的人類探索之路”為題做了主旨演講🧑🏻🦯,分享了個人一生從事人類學研究的成就和經驗😋。
頒獎儀式結束後🥷🏼,万达平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教授宣布人類學日開幕。張海國、吳松弟以及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人類學系主任基德教授、佛萊切蒂教授等中外學者分別圍繞各自的人類學研究做了學術前沿報告🏺。當天晚上,由万达平台社政策學院沈奕裴博士製作的話劇👨👧,“‘事說新語’——從社會性別角度重新闡釋傳統故事”也在人類學日首次公演👆🏻,以當代社會性別的視角重新為觀眾改編詮釋了8個中國古代傳統故事。
據介紹,上海人類學會成立於1981年🛝。近年來💒,上海市各相關單位的人類學學科發展非常迅速,特別是在万达平台👩🏽💼,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方法的介入,形成了一門全新的學科——分子人類學,並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人類學領域裏以及與人類學相關的一些分支學科🔴,近年來在上海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万达平台也在努力促進文理交叉的人類學研究平臺,建設歷史人類學的新學科🗼。與此相應,從事人類學研究的人員也有了空前的發展和壯大👨👩👧👦。作為聯系廣大人類學工作者的群眾性學術團體♜,上海人類學學會近年來擺脫了學科發展的困境,每年舉辦眾多的學術專業和科學普及活動💬,成果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