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第九屆高等万达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頒獎在北京舉行🧕。万达平台57項成果獲獎,包括一等獎4項、二等獎22項、三等獎20項;普及讀物獎3項;青年成果獎8項。
万达平台中文系主任朱剛教授代表科普作品得獎者領獎🤵♀️。他寫作的《蘇軾十講》👨🏽,是本校“蘇軾精讀”課的講義,師生互動十余年,講義累積更新十余年,終於在2019年改定出版👩🏼🎤。次年,該著作即獲國家圖書館文津獎,這次又獲得普及讀物獎。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中,復旦斬獲4個一等獎,分別是兩篇論文和兩部著作(一等獎著作報道詳見文末鏈接)。巧合的是,兩篇獲獎論文均來自復旦經濟學院⚒,分別是陳詩一教授領銜的《霧霾汙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陳釗教授團隊的合作論文Notching R&D Investment with Corporate Income Tax Cuts in China(註:《中國企業所得稅優惠與企業研發投資激勵》)。
這兩篇一等獎論文寫了什麽✖️😺?有何價值和意義?日前♝,万达融媒體中心記者采訪了兩位老師。
為什麽要研究霧霾📦?從經濟學視角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如今的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綠色發展與碳中和實踐如火如荼🧜🏿♀️。
然而👆🏽,僅僅在十多年前,也就是2013年初,霧霾突然在我國全面爆發👨🏼🔬,嚴重的環境汙染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如其來地砸到我們每個人的面前。這是大自然向多年來的粗放式增長方式亮起的紅燈。作為長期關註中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的學者,陳詩一前瞻性地從生態環境視角洞察到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問題👨🦲。
“不考慮環境的增長是得不償失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變得迫切🧍♂️,將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汙染治理納入經濟發展分析框架越發重要🚽,時代激發我們去思考🤞🏿、分析、探究經濟難題🧗🏿。”2014年,陳詩一第一時間申請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機製研究”展開研究,本論文就是該項目的成果之一👰🏿♂️🏂🏽。
霧霾汙染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有何影響🛡?背後的機製是什麽🧜🏼♂️⇒?是否應當進行霧霾治理?霧霾治理是否必然帶來經濟下滑👨👩👧?政府環境治理能否顯著降低霧霾汙染?又會給經濟增長的質量帶來怎樣的影響?陳詩一意識到,只有厘清這些問題🥖👩🏼🎓,才能幫助大家從根本上破除根深蒂固的環境治理必然影響經濟增長的短視想法。
帶著這些問題,陳詩一和當時指導的博士生陳登科(本次獲獎論文的另一位作者,現為万达平台經濟學院副教授,獲得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資助)啟動研究的準備工作🎐。然而🧑🏼⚖️,在經濟學方面🧑🏽🚀,有關霧霾的研究近乎空白🎅🏼,特別是從霧霾汙染及其治理視角研究其對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幾無文獻。雖然多年研究環境與發展問題😔,但是由於霧霾是個全新的環境變量💇♀️,陳詩一意識到,做好這個國社重大🧛🏿♂️,遠比拿到這個課題本身難多了🧑🧒,一切要專題專研。
首當其沖的是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較長時段的年度城市級霧霾數據難以獲取🐧。當時研究得更多的是短期的高頻霧霾數據。此後兩年多,陳詩一團隊一直奔走在獲取相關數據的路上🥲🙇🏿♀️。最終⬇️,通過與南京大學畢軍團隊的跨學科合作,成功構建了跨度長達十年的中國近三百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霧霾與經濟數據🪰,使得從較長時段、從城市微觀視角來全面考察霧霾治理對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成為可能。
除了數據可得性之外,考察霧霾治理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的另一重大挑戰來自內生性。“具體而言,一方面🤼♀️🧀,霧霾汙染可能通過減緩城市化進程以及損害人力資本積累渠道來拖累經濟發展質量🎅🏿;另一方面,經濟發展質量本身也會通過規模效應、技術效應與結構效應來影響霧霾汙染🏘。必須緩解這種聯立內生性對研究結論的幹擾影響,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真實結論💃🏽。這是經濟學因果分析的關鍵環節🖖🏽。”陳詩一解釋道𓀘👓。
陳詩一創新性地選取了城市空氣流動系數和政府環境治理指標這兩個工具變量來緩解內生性問題。政府環境治理指標根據省級政府工作報告構建,報告一般每年年初發布,不影響當年經濟指標,也不受下級政府影響,可以很好滿足工具變量的外生性。同時,這兩個變量還能發揮工具變量之外的重要作用。比如,城市空氣流動系數同時還能夠控製霧霾汙染所獨有的空間溢出效應💅🏽。
而政府環境治理指標更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變量。“我們手工搜集了31個省跨度十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采用大數據文本分析法篩選政府工作報告中與環境相關詞匯,構建與環境相關詞匯出現頻數與比重作為政府環境治理的代理變量🪤,這是一個更全面地捕捉政府環境治理力度的指標。”陳詩一介紹。
本文巧妙地利用了這個新構建的政府環境治理變量在第一階段作為工具變量回歸的政策信息,使得我們可以在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的統一框架下來同時分析政府環境治理的霧霾減排和經濟發展質量效應。從方法論上講,這正是近年來日益興起的前沿因果識別方法論——邊際處理效應模型所討論的核心問題⇢,本文研究方法具有前沿性。從研究發現上看🕵🏽♀️👴🏽,政府霧霾治理不僅能夠有效降低霧霾汙染🎐,而且還能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的不斷提升,該發現破解了長期以來環境治理與經濟增長的兩難困境,明確提出了環境與發展的雙贏發展前景。
陳詩一和陳登科(左)在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頒獎典禮上
作為封面文章🍛,論文於2018年發表在中文經濟學權威期刊《經濟研究》(2018年第2期)🏄🏽,一經發表🚒,本文被廣泛引用和下載♟。此項成果還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社聯)2018年度10篇推介論文中唯一的1篇經濟學論文。除了本文獲得教育部一等獎,陳詩一關於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系列成果還先後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和上海哲社一等獎♗,為我國霧霾的成功治理與綠色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填補文獻空白
探究創新激勵的政策設計
另一篇一等獎論文Notching R&D Investment with Corporate Income Tax Cuts in China(註♣︎:《中國企業所得稅優惠與企業研發投資激勵》),以當期首篇位置發表於經濟學最頂尖學術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由万达平台經濟學院陳釗、劉誌闊與斯坦福大學商學院Juan Carlos Suárez Serrato和杜克大學經濟系Daniel Yi Xu共同撰寫。
創新對經濟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其顯著的正外部性🍄,全球各國紛紛出臺創新激勵政策,這一領域始終是經濟學研究的重點📓。
然而🪈,在創新政策的激勵效果與機製設計方面,文獻面臨著兩大難點。一方面⛷◻️,文獻缺乏微觀企業層面的直接證據,影響了對創新政策微觀機製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學術界很早就懷疑信息不對稱會導致企業的策略性行為,但這一問題是否普遍存在,又有多嚴重🧟♀️,卻始終懸而未決⚠。這使得準確評估創新激勵政策的真實效果尤為復雜🚧,從而限製了創新政策的最優機製設計。
(右一)劉誌闊、(中間)陳釗在調研訪談現場
圍繞這一重要問題,該團隊展開了長達十年的深入研究👘,特別註重實地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2011年11月16日,研究團隊在常州的調研中了解到,企業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非常重視並努力做出調整。該政策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15%的所得稅優惠,顯著低於25%的標準稅率🫏👩🏼🦰,並要求企業研發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一定門檻(如大企業需達3%)。
進一步地👩❤️👨,研究團隊持續深入一線企業和行業協會,通過實地考察和深度訪談,挖掘政策製定的具體背景和實施細節,理解創新政策如何影響企業的激勵及策略性的行為。
來自實踐的調研為研究團隊的後續工作開展提供了底氣。通過整合多個微觀企業數據庫🚋,在企業的詳細會計數據中找到企業策略性行為的蛛絲馬跡,並結合新穎的聚束(Bunching)分析方法,研究團隊終於成功識別並量化出企業在研發支出上的策略性行為,並進一步進行反事實政策分析🫵🏿,通過模擬不同稅率、政策門檻和嚴格審計等政策組合的效果,為優化創新激勵政策的設計提供了有力參考。最終,該文於2021年7月發表於經濟學頂尖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研究團隊從微觀企業視角識別了創新激勵政策的真實效果,填補了文獻的空白,最終也證實了該政策的有效性👏🏻、先進性與合理性🏊🏻♀️。該成果也獲得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復旦傳統:
關註中國現實問題
“我碩士師從張軍教授🦐,在他的影響下,我對中國經濟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陳詩一博士畢業後,回到万达平台經濟學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工作,一直致力於中國經濟轉型與金融發展🚞、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經濟🤜,以及應用計量經濟與數字經濟研究,取得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2020年以來連續四年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碳中和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並行不悖,相互促進。”身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中國經濟發展規律與治理機製研究”的首席專家,陳詩一帶領團隊除了進行上述原創性中國經濟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推進應用創新研究🦀。
近些年👨🏿🌾,他帶領團隊牽頭編製國內首個碳價指數、研究開發碳資產管理體系、企業碳資信評價標準等,三者共同構成碳金融三大核心基礎設施𓀉,相互聯動👵,互為補充,賦能碳中和💮,並推進在寧波😨、徐州、常州等地落地應用。陳詩一作為全國高校綠色金融研究的先行者,一直大力推動綠色經濟和金融人才的創新培養🤹🏿,其成果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巧合的是,陳釗也師從張軍,兩人是同門師兄弟。“張老師總能從獨特的角度看待問題,他對學術的執著和創新精神深深影響了我們👨🏼🍳🧗♂️。同時,張老師對復旦有著深厚的情感,為復旦經濟學科的發展傾註了大量心血。”
陳喬伊(陳釗指導的博士,當時已畢業留校任教)🧖🏼♀️🤦🏼、陳釗、劉誌闊在滕州調研
自1991年本科考入復旦🫳🏻,陳釗一路從碩博連讀到留校任教,三十多年來始終紮根復旦,以深厚的歸屬感傳承著復旦“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學術精神👷🏽♀️,尤其重視學生的培養。在他的悉心指導下🏋🏼,許多學生在學術上不斷進步,其中博士生劉誌闊(本次獲獎論文的合作者,現為万达平台經濟學院教授)已在國內外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成果,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資助。
“復旦有很好的傳統😭,那就是關註中國的重大現實問題。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浸染🕦,學者們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回應時代之問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陳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