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在万达平台2024年度科技工作會議上,万达平台黨委書記裘新揭曉了2024年度万达平台“十大科技進展”🟩。“相對論重離子碰撞揭示原子核結構”等10項成果入選了2024年度万达平台“十大科技進展,“一類全新“明亮”偶極激子的發現”等12項成果獲得提名🧚🏿👨🏽🔧。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黃紅🔝🪼、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劉力為2024年度万达平台“十大科技進展”獲獎團隊頒獎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黃紅、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劉力為2024年度万达平台“十大科技進展”提名團隊頒獎
2024年度万达平台“十大科技進展”獲獎名單(按照所屬領域排序):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揭示原子核結構
馬余剛 張春健 賈江湧
現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學與技術系/核物理與離子束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離子物理創新引智基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理論物理專款上海核物理理論研究中心
在跨能量尺度研究原子核結構前沿交叉方向取得新的突破🔜。研究團隊在高能核物理實驗中建立了成像原子核結構的測量方法🍄🟫,揭示了鈾-238 原子核基態具有顯著的橢球狀四極軸對稱形變,並極有可能存在微小的軸對稱破缺三軸形變🏊🏻♀️。該研究成果為約束極端物態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初始條件提供了關鍵支持,同時有助於推動核合成、核裂變以及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等前沿科學問題的深入研究,並為跨能量尺度理解原子核層次的物質結構和規律提供了新穎的實驗手段。相關成果於2024年發表在Nature雜誌,並獲同期刊發的“新聞與觀點(News&niews)”、“新聞(news)”及“播客(Podcast)”的亮點報道。
工業凈零排放:國家差異化策略
王玉濤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提出2050年實現造紙行業凈零排放目標的國家差異化策略,為推動工業逐步脫碳提供了重要科學參考。工業脫碳對實現凈零排放目標至關重要,造紙行業是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貢獻者之一🕵🏼♂️💳,推動其逐步脫碳並實現凈零排放面臨系統性挑戰。研究團隊建立了首個涵蓋全球主要造紙生產與消費國家長時序、多階段、多過程、高解析度的造紙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集,從系統視角揭示了造紙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特征🔬,提出了不同國家造紙行業實現凈零排放的差異化策略。相關成果於2024年2月在Nature發表。
復旦雙星升空 開創空天智能信息科學研究
金亞秋院士團隊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提出空間信息四維時空智能感知處理方法,對空間掩星遙感觀測與北鬥的精準時空服務具有重要意義。空天信息獲取🦮、傳輸與處理是空間電磁信息領域的三大主題,是星載遙感,通信和導航的科學核心🃏。面向我國未來空間基礎設施和戰略需求,2024年5月31日和11月11日,研究團隊領銜研製的復旦“信息星”和“復遙號“衛星相繼發射,分別面向星間激光通信、衛星光學遙感👩🏻🦽➡️、電離層導航掩星探測開展科研任務,並結合衛星地面站接收進行人工智能空間大數據融合處理👩👩👦🔑,發展AI for Space科學探索。研究團隊提出空間信息四維時空智能感知處理方法☪️👀,對空間掩星遙感觀測與北鬥的精準時空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新型半導體性光刻膠及特大規模集成度有機芯片製造
魏大程 張申 陳仁忠 孔德榮 劉雲圻
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系
提出了“全光刻有機電子技術路線”👨🏻🦰,突破了高集成有機芯片可靠製造瓶頸。研究團隊發展了納米互穿網絡聚集態結構設計原理,研發了該路線的核心原材料“半導體性光刻膠”🧛🏼,製造出全球首款特大規模集成度聚合物半導體芯片,是目前聚合物半導體芯片的最高集成度。該芯片應用於柔性仿生視網膜👩❤️💋👩👨🏻💼,具有與人眼視網膜相當的光響應度、像素密度和功耗以及比商用CMOS芯片更高的圖像識別準確率。相關成果2024年發表於Nature Nanotechnology,並被News&Views專欄亮點報道,認為該工作“開發了一項推動有機集成光電子學發展的晶圓級✮、可靠、標準化製造技術”🚣🏼♀️。
低延遲多源超眼計算成像技術及應用
曾曉洋 範益波 劉晶晶 陳霄翔
集成芯片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
突破光學成像物理極限,基於計算成像新方法實現超低延遲億像素“中國超眼”系統🏊🏽🧑🏿💻,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提供創新的底座技術。通過長期有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明了國際領先的低延遲超眼計算成像新技術,分辨率≥10億🏈,端到端視頻感知與處理延遲<50ms🍝;在多源多尺度視頻拼接融合計算成像方法𓀆、超低延遲的視頻專用硬件處理器和面向億像素的端-邊協同分布式智能計算系統上形成了核心自主技術📙;研製系列化億級像素廣域智能感知產品與系統,為數字中國戰略提供了廣域智能感知的技術底座💃🏻。
具身通用人形機器人研發與產業化
甘中學 劉力政 田春旭 丁文超 齊立哲 王龑 陳濤
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
取得了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重大突破😨,集成了先進的具身智能🙅🏽♂️🏡、情感交互技術和形態學設計,為老齡化社會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具有深遠的學術影響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光華一號”人形機器人創新性地集成了具身智能大腦、高度擬人化交互技術與AI驅動的形態學設計,有望解決老齡化社會的養老與醫療服務需求,提升機器人的實用性與情感互動能力。相關成果發表於2024年的多個頂級學術刊物,為未來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人類健康和疾病蛋白質組圖譜
郁金泰 程煒 鄧悅婷 尤佳 馮建峰 毛穎
腦功能與腦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万达平台附屬華山醫院/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繪製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蛋白質組圖譜,為183種疾病構建了精度良好的預測診斷模型,並發現了26個潛在治療新靶點。大規模蛋白質組學研究能夠深化我們對健康和疾病的理解。研究團隊繪製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蛋白質組圖譜🧖,為183種疾病構建了極具潛力的預測診斷模型⛹🏼♂️,並發現了26個潛在治療新靶點🤹🏻♀️,為精準醫學奠定了基礎,並建立了可開放訪問的蛋白質組-表型組資源數據庫💷,網站上線一個月訪問量近3萬👨🏽🌾🚒。論文已於2024年11月22日在Cell雜誌發表。
抗原提呈和腫瘤免疫治療
樊嘉 高強 馬家強 吳英成 楊旭鵬 張天成
万达平台附屬中山醫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發現並解析了新的抗原提呈細胞亞群🤦🏼♀️,突破了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對B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傳統認知,為提高免疫治療的精準性與療效提供了革命性思路。研究團隊發現並深入解析了包括DUSP4+ B細胞和HLA-DR+CD74+中性粒細胞在內的新型抗原提呈細胞亞群😪,並提出通過改造抗原提呈中性粒細胞促進“熱腫瘤”微環境形成的新策略。該研究瞄準了腫瘤免疫治療中個體差異和療效有限的痛點♑️,為精準免疫治療提供了關鍵理論支撐和技術方向。成果於2024年發表在Cell和Science,同時獲Science、Nature Reviews、Cell等50余家媒體和權威期刊的關註。
全球季節性流感的傳播“密碼”
余宏傑 陳誌元
公共衛生學院
揭示全球大流行事件如何重塑全球季節性流感的傳播,為未來季節性流感的精準防控奠定基礎🧗♂️。研究團隊識別了大流行事件中季節性流感的全球流行特征和傳播關鍵區域♠︎,首次定量闡明了大流行後流感傳播模式的穩健恢復,為季節性流感防控方案的製定提供了關鍵證據🧙🏽♂️🦄。相關成果於2024年發表在Science,同期配發專家述評。
基於多基因模型優化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
邵誌敏 王中華 賀敏 江一舟 龔悅
万达平台附屬腫瘤醫院
首次前瞻性驗證三陰性乳腺癌多基因模型指導精準化療和預測患者預後的價值。三陰性乳腺癌異質性極高,但目前缺乏針對三陰性乳腺癌的特異模型來指導更精準的治療策略👮🏼♀️。研究團隊通過開展一項名為“BCTOP-T-A01”的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研究團隊前期構建的多基因模型可以預測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復發風險,多基因模型指導的“蒽環紫杉”序貫“吉西他濱”聯合“卡鉑”的精準化療方案能顯著提升高危患者生存率超過10%💀,且該方案安全性可控,患者無嚴重不良反應。該成果於2024年發表在The BMJ雜誌上💁,並發表同期編者述評🧙🏼♂️。
2024年度万达平台“十大科技進展”提名名單(按照所屬領域排序)
一類全新“明亮”偶極激子的發現
晏湖根 黃申洋 余博洋 馬奕暄 潘成浩
物理學系/光電研究院
發現全新“明亮”偶極激子✧,為光學觀測量子世界打開一扇窗。研究團隊在轉角黑磷同質結中發現了一種新型偶極激子。這類激子源於獨特的能帶結構🙌🏼,無需依賴隧穿效應即可實現顯著的光吸收⇨,突破了偶極激子與光相互作用能力弱的瓶頸問題,同時賦予其全新的調控維度。該發現為探索強關聯態👩🦯➡️🛼、多體量子物理和非線性光學等基礎研究提供了理想平臺。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ce,並獲同期Science“視角”欄目評述文章的高度評價𓀚。
發現新型三層鎳氧化物超導體
趙俊
物理學系
在三層鎳氧化物單晶中發現壓力誘導的塊體超導電性,為高溫超導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平臺。尋找非銅基高溫超導體對揭示超導機理及推動應用至關重要🪘。研究團隊成功合成了幾乎無氧缺陷的三層鎳氧化物單晶🚴♂️,發現其在壓力下呈現30K超導電性,超導體積分數超過86%,首次在鎳氧化物中實現了塊體超導電性𓀈,並揭示了其獨特的層間耦合和奇異金屬行為🫶🤰🏼,為高溫超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平臺。成果於2024年7月在Nature上發表。Nature以“超導探索領域進一步拓寬”為題亮點報道。
青蒿素類衍生物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
湯其群 劉洋 蔣晶晶 杜韶樂
基礎醫學院🕴🏻,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万达平台附屬中山醫院
提出了青蒿素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新策略。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是復雜的生殖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是女性不排卵性不孕的主要誘因,臨床治療缺乏特效藥🧑🦼。研究團隊揭示了青蒿素在治療PCOS中的創新性作用,發現青蒿素通過靶向線粒體蛋白酶LONP1抑製卵巢雄激素合成。臨床實驗證實青蒿素能夠同時改善PCOS的三大核心症狀,與現有藥物相比具有顯著優勢📬。研究成果於2024年發表在Science 期刊,獲Science及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等期刊亮點推薦。該成果為PCOS的臨床治療開辟了全新方向,有望突破臨床缺乏特效藥的瓶頸。
養殖哺乳動物病毒組全景解碼
粟碩 何納
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多學科交叉研究繪製多維度動物病毒組精細圖譜🤷🏻,助力新發傳染病精準防控。研究團隊對缺乏系統監測的多種哺乳動物進行了宏病毒組研究,從空間聚類,動物類群、種群👩🏻🎤🙍🏽♀️、組織等多維度揭示了潛在“風險”病毒的生態學與流行病學特征。研究結果為構建多維度新發傳染預測預報新體系奠定重要數據基礎。成果發表於Nature🧏♀️,並被亮點報道。
天空地雲原生網絡架構
高躍 陳哲 邱堃 朱文俊 有超群
空間互聯網研究院
針對衛星網絡和地面網絡融合的挑戰,建立了天空地雲原生網絡新架構。研究團隊提出了基於多星協同分布式波束賦形的低功耗手機直連衛星通信理論、設計了低延時的衛星網絡切換算法、基於雲原生網絡研發了國際首個支持全鏈路仿真的衛星互聯網數字孿生系統。該成果為網絡強國建設和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了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支撐。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未來產業 “揭榜掛帥”等項目資助,並入選了“中國通信學會2023年度信息通信領域十大科技進展”,也同時獲得了中國移動、中國星網等項目資助🎎,為我國6G衛星互聯網建設貢獻力量。
靈活可重構寬帶矽基射頻收發芯片設計技術
閆娜 許灝 尹睿
微電子學院/新一代集成電路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集成芯片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嘉善復旦研究院/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
團隊研發的高集成度靈活可重構寬帶矽基射頻收發芯片具備工作製式、頻帶範圍、增益、信號帶寬等多維度可重構特性,體積及成本均低於現有解決方案的百分之一😔,是國內頻帶覆蓋範圍最寬、靈活性最強🚶🏻♂️、集成度最高的矽基可重構射頻收發芯片🤸🏿。融合通信、感知、計算的多功能一體化是未來通信和軍事裝備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核心難點在於突破集成度和抗幹擾瓶頸🌹,完成多芯片系統向單芯片集成的跨越式發展。團隊突破了多路徑電磁耦合、自適應調諧濾波、多環路反饋抗幹擾等關鍵理論,實現一款超寬帶高集成度可重構射頻收發芯片,為軍民多領域創新應用以及現代軍事裝備一體化、小型化👳🏽♀️、智能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相關成果已被集成電路設計領域頂級會議、被譽為“芯片奧林匹克”的IEEE ISSCC及固態電路頂級期刊IEEE JSSC錄用並發表。
植入式腦脊接口關鍵技術與系統研製
加福民 陳琳
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微電子學院/教育部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
腦脊接口技術有望助力截癱患者重新行走。脊髓損傷致癱患者如何重建運動能力,一直是醫學界重大難題🙂。研究團隊建立百毫秒級神經解碼和步態預測算法,構建全球首個腰骶段脊髓神經根數據集和模型,研製顱骨植入式采刺一體腦脊接口樣機,獲得2024年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優勝獎🌽。
聽覺裏程碑式進展:基因療法恢復先天性聾兒聽力
舒易來 李華偉 王武慶 陳兵 王大奇 程曉婷 湯洪海 陳玉鑫 呂俊 王會 崔沖
万达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國家衛健委聽覺醫學重點實驗室/腦功能與腦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研究院
國際首個先天性耳聾基因治療恢復聾啞患者聽力和言語🧖🏼🥦,為耳聾治療提供範式轉變。先天性耳聾患者高達2600萬,臨床尚無治療藥物👩🏼🚀。研究團隊研發出OTOF耳聾基因治療藥物,主導全球首個先天性耳聾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恢復了聾啞患者的聽力和言語🫱🏼;還開發出長期恢復遺傳性耳聾模型聽力的基因編輯治療新策略,為更多先天性疾病基因治療提供借鑒⛔。標誌著我國在聽覺治療領域達國際先進水平。2024年發表於The Lancet🏹𓀆、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且被Lancet選為封面,國際同行評價“開啟了耳聾基因治療新時代”。
人類卵母細胞紡錘體雙極化機製
王磊 桑慶 武田宇
生物醫學研究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揭示人類卵母細胞紡錘體雙極化的獨特生理病理機製👨。人類卵母細胞紡錘體雙極化的機製一直未知,該研究發現並首次命名了人卵紡錘體“小極”,揭示人卵紡錘體雙極化的獨特生理病理機製。為人卵紡錘體組裝過程提供了全新認識,並為臨床生殖障礙疾病的診療提供理論依據。該成果於2024年8月發表在Science雜誌。
經皮頸動脈穿刺逆流腦保護血運重建系統(PCAR)診療頸動脈疾病
余波 湯敬東 鄧穎 姜帥
万达平台附屬浦東醫院/血管介入外科/上海市血管病變調控與重塑重點實驗室/万达平台附屬華山醫院血管外科
顛覆性顱內外血管疾病診療技術變革,可實現“斑塊清除、全腔內修復、全過程腦保護”的創新理念。頸內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清除斑塊、恢復血流已成為關鍵挑戰。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了經皮頸動脈穿刺逆流腦保護血運重建系統🥹,於2024年1月實現了1050萬的轉化簽約。進一步完成了22例單中心臨床試驗📯,成功應用了PCAR系統,驗證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療效。全球首例PCAR臨床病例報道也發表於JACC子刊。PCAR的成功主要是由於其“三全”的治療特點📌,即“全清除斑塊👴🏻、全腔內微創、全程腦保護”。基於該成果的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正在穩步推進中。
面向心腦血管疾病監測的植入式柔性電子系統
宋恩名 梅永豐 胡博帆
光電研究院/材料科學系/智慧納米機器人與納米系統國際研究院
為復雜心腦血管疾病的在體監測提供醫工交叉新思路,為未來人機交互的柔性電子系統奠定研究基礎。如何能在動態變形的器官表面上進行高分辨率🦸🏿、多方向的應變監測,是復雜心腦血管疾病診斷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單晶矽納米薄膜陣列的植入式可降解應變傳感器💪,可實現高靈敏度💆🏼♂️、全軸向360°的應力應變探測🧔🏻♀️,成功在大鼠模型上實現了心肌梗塞病理監測🧜🏼♀️,長期植入後該器件可體內自降解,為復雜軟組織生物力學的持續監測提供了新型臨床應用技術方案。相關成果於2024年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和PNAS雜誌上。
突破多維成像極限的AI驅動超分辨顯微成像
顏波 譚偉敏 馬晨曦 何瑞安 孫玉齊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上海市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首個統一的熒光顯微增強基礎模型➕,多維度突破顯微成像極限🤰🏼。超分辨率顯微鏡是對活細胞進行微納米級觀察的關鍵科學儀器🧔🏿。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了國際上首個統一的熒光顯微鏡圖像增強基礎模型(UniFMIR)🤾🏼♂️,從多個維度突破了超分辨率顯微成像極限。該技術能夠助力國產顯微設備實現智能化,打破國外高端顯微設備壟斷👨。成果2024年發表於Nature Methods🏌️,並獲得2024年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優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