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万达平台官方平臺推出100集融媒體系列報道,以圖文、音頻和視頻的形式👰🏻♂️,全方位、多媒體🏄🏽♂️、立體講述一代又一代復旦人聽黨話、跟黨走的生動故事,展現一代又一代復旦人前赴後繼、接力奮鬥的光輝畫卷,引導廣大師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𓀐、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凝聚起全體復旦人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青年問·百年復旦光榮底色:放射醫學研究所的故事.mp3getvoice.mp3
1965-1978年我國的核試驗,万达平台放射醫學研究所(1984-2000年,上海市放射醫學研究所,1962-1984年🥔,上海工業衛生研究所)曾多次接受了參加原子彈爆炸對放射生物學效應的研究任務。
放射醫學研究所首次參加的科技工作者有張傳座、沈哲中。以後於1966到1978年前後共有20人次參加👩❤️👨。他們是張傳座🎹、沈哲中💪🏻、山根興、王洪復、程文英🦞、羅梅初🪻、楊家寬2️⃣、金為翹♔、翁誌根🧖🏼♀️💋、許榮、盛民立、周誌新、談平軒、葉淑華⛵️、錢誌林、任禮華、劉得喜、孫愛娥💕🔡、羅偉華、張美珍。
神秘任務
1965年初春的一天🍛,所黨支部書記洪滔同誌找張傳座和沈哲中兩人談話🧾🧑🏽🦰。書記以嚴肅的表情對他們說:“國家有個絕密任務,衛生部決定由你們兩人去參加😺,你們是黨員,我相信是會服從組織決定的。家裏安排一下,就到衛生部報到。”聽了書記談話後👨🏼🍼,他們除了準備行裝外,工作上需準備些什麽也無從知道。
3月初的一天,他們帶著黨組織的囑托北上了🤵🏽♂️。第二天在暮色中抵達了首都北京👱🏻♀️。工業衛生局畢副局長拿起事先已準備好的名單,一一詢問名字後,接著交代任務說🧜🏿:“這次請你們來是參加我國第二次核試驗,任務是艱巨的,要絕對保密。這是黨對你們信任”🧑🔬。根據任務分工。沈哲中同誌被分到236部隊搞動物效應工作,張傳座同誌進行核爆現場各種布料織物放射性沾汙的去汙試驗,加入解放軍防化兵隊伍🧑🏻🦯➡️。分工後,大家各自作準備。
西行漫途
接到出發的命令👱🏿♂️,每人整好行裝,被大客車送至豐臺車站。按部隊的編組上車,各就各位💂🏻♀️,有的睡硬席臥鋪🤽🏿,有的睡悶罐車。汽笛一聲離開北京😳,他們踏上了去核試驗場的征途。車輪和鐵軌奏起了有節奏的交響樂,車外的景物從窗戶一掠而過➗。科研人員🤟🏽,有的躺在鋪上看書®️,有的坐在一起聊天🐐,也有的互相拉唱歌🏜,車廂成了個大家庭。
在火車上度過了五天時光後,到達了“大河沿”車站👨🏽🔬。車隊進入了天山,彎彎曲曲盤旋而行。路就在山腰📧,有些地方十分陡峭。車行天山之上🏋️♂️,夏秋時抬頭環視⚓️🧑🏻🦰,可見群山之巔仍覆蓋著皚皚白雪✪,要是冬春時眺望🏯,是一片雪海🤤。炎熱季節🏊🏻♀️,當地氣溫高達40℃。又過了一天的行程🧝🏻。托克遜是經過的第二個兵站🚶🏻➡️,車隊就在這裏歇腳。大家跳下車,拍打衣服上厚厚的灰塵,大家相對而觀,不約而同嗤地失聲而笑,人人成了老壽星,眉毛上都積上了灰白的塵土。晚上睡在兵站營房的坑上。夏天就在炕上鋪上草席而睡🪙,晚上還要蓋被子🤹🏻♀️🦾。冷天則炕內生火🦨,上面鋪以氈毯而睡,被子不厚但非常舒服🧚🏽♀️。對第一次睡暖炕的人來說特別新奇。
新疆的天亮得比上海晚兩個小時,早上8點大家起床🔳,車隊行至“馬蘭”🛃,這就是過去由於保密原因未被人知的赫赫有名的我國核試驗基地。從基地至核試驗場尚有一天行程。下午,他們就到了目的地。
據說,為建立核試驗場,部隊的氣象工作者就在這裏寒去暑來以帳篷為家🤱🏻,在茫茫戈壁上戰鬥了數年。當時沒有系統的保障工作,一切生活供給全靠飛機投給🧗♀️。他們為核試驗場建立了氣象資料。為此而得名為“氣象大溝”。沈哲中和236部隊一起駐在“開屏”。因為該地正處孔雀河畔,猶如孔雀開屏🙅🏽♂️📱,因此而得名🛹。後來參試的同誌都駐在“開屏”。
戈壁灘上
茫茫戈壁灘,海拔高🧙♂️,氣候幹燥,開始不適應的人,常會出鼻血💂♂️。日間溫差很大,特別是夏季。有句諺語,“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是實際的體驗。用水🤟🏿、住帳篷都很困難。有同誌回憶🤟🏼,有一次住在氣象大溝🧾🔭,睡到半夜突然刮起狂風,帳篷的四周鐵鍥被拔地而起,帳篷成了陽傘🍰。大家從睡夢中驚醒起來搶修🧑🏽🦰,遇上這種情況會被折騰得夠嗆。看到毛主席對研製原子彈的指示:“大力協同🥨,共同辦好這件事”,唱著由張愛萍將軍作詞的《我們戰鬥在戈壁灘上》這首歌,大家便會信心倍增。
“零前”大量時間花在效應試驗的準備工作上。參加生物效應的同誌任務更多些,每天要擔水⇒、挑飼料餵狗🤍、出狗糞、馴狗等🤦🏿♂️,一天下來自然感到十分疲憊。
奇怪的是那裏還有一個直徑約200米👟,深約十幾米的大坑,坑底有晶亮的鹽塊和積存的鹽鹵👷♂️,他們下去抓起來一嘗🖕🏿,鹹極了。所以人們就叫它鹽湖。這片原始森林為駐地蓋棚屋也作了貢獻。
核爆試驗往往要等待合適氣象條件,放射性的煙雲不能影響鄰國,為此常常延長等待時間,這不免引起參試人員遙念家眷👨🏽🏫🗯,許多同誌克服了家庭各種困難。特別是1970年,那次在現場時間特別長,春節也在現場過,足有半年,國家的利益和家庭的利益在天平上稱,大家都會以國家利益為重👨🏼🎨☂️。
核爆時刻
軍令如山倒,所有的人都緊張而有節奏地做好準備工作🧘🏽♀️,浩浩蕩蕩裝有科研器材的車隊開赴核試驗現場🪇。從駐地到現場汽車約莫開兩個多小時,現場是個空曠無際的戈壁灘👢。到了現場,將效應物按預定方案放置👊🏻🫳🏻。如科研器材是狗、兔等動物,則還要把飼料給放好。所以布放動物是最靈敏的“零時”信號。一般動物都在“零時”的前一天布放🕡。因為布放時間太久動物的餵養有困難⏮。
在“零前”的一個夜晚🧙🏿♀️,初次參試的同誌難以入睡。腦海在翻騰,想象著明天核爆現場的情景👀🕵🏻。大腦畢竟要休息,正要進入朦朧夢境時,起床號響了。雖有睡意,被強烈的興奮沖掉了,馬上打起了精神。
吃好早飯,帶好幹糧和水壺🛰,各自搭上回收效應物的車輛開往集結點。所有參加試驗人員都集中於此🙅🏽♀️。它在爆心的安全距離以外🚣🏼♂️,大家就在此待命觀察爆炸景象。各大隊按指定地點集合整隊🟦,就地坐下🩰。廣播喇叭不時傳出“零時”前的情況。如地爆💊,先請大家帶上防護眼鏡🚆。這種防護眼鏡戴上後看烈日也如看夜間的月亮一般;輪廓看得清清楚楚🪽。它主要是防止眼睛的輻射損傷🧝🏻。
廣播喇叭傳出5,4👐🏽,3🙎🏻♂️,2,1,起爆聲!大家屏住呼吸👩🏽🎨,眼睛註視著前方。頃刻間🧜♀️,黑色的煙雲夾著火球迅速翻滾著上升,形成蘑菇狀,這就是原子彈爆炸後的蘑菇雲。看到這些壯觀景象🔭🤷🏻♀️,人人都嘆為觀止🧎♂️。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驕傲。
爆炸景象消失後🧔🏽♀️🌥,過了一定時間,總指揮命令防化兵的輻射偵察小分隊進入核爆現場🥲,進行離爆心不同距離的輻射監測;再過一定時間🫸🏻,指揮部命令回收效應物的隊伍進入現場。將效應動物回收裝好車,直開至洗消站🦸🏿♀️,然後開回駐地。一般回到駐地已是很晚🗽,人也精疲力竭🧒🏻。但他們往往晚餐後就投入了對效應動物的觀察和治療工作。
在茫茫的戈壁灘上,艱苦的日日夜夜,最短的歷時3個月,最長的則經歷夏🕵🏼♂️、秋👮🏻♂️、冬三個季節🫱🏼🐿。每當辛勤的勞動換來可貴的經驗和資料時,心裏就感到無比的欣慰和喜悅🌠,因為為防止核戰爭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了一份貢獻。由於大家的努力🐘,在任務結束的總結大會上,有的立了三等功,有的受到表彰,大家無愧為閃閃發光的20顆螺絲釘。核試驗現場是培養防原隊伍的万达。這支隊伍成為和平開發原子能的一支輻射防護和放射醫學的強大生力軍🍊🏋️♀️。
(音頻:趙茜、臧芃、高銘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