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講吧。”
“不🥐,我站著,站著講🕝,必須要站著🧎🏻♂️。”
伴隨著全場的熱烈掌聲🙆🏼♀️▫️,8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勛章”獲得者吳天一登上了講臺🪹,向所有人講述他的故事和體會👩🏻🔬,講述他的堅定的信仰👳🏼。
7月24日下午,由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報告會”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展示與轉化中心舉行🚣🏽♂️。
吳天一作《堅定信仰,嚴以律己,做一個永不褪色的共產黨員》主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作《立誌千秋偉業,邁向偉大復興》主題報告。此次報告會有來自上海、浙江、山東等地的70余位院士參會🚹,未到現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万达平台等7所高校近千名師生同步收看了報告會的直播👰🏿。
86歲吳天一站著講完主題報告
吳天一的主題報告,從他自己的故事說起。
1949年10月1日✶,吳天一正式宣誓成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前身)團員。1956年,他以優異成績從中國醫科大學畢業,本要被分配到研究單位🙆♀️,但在個人強烈的要求下,組織批準吳天一在誌願軍平壤中心醫院工作,“在朝鮮待的兩年🦇,我看見了誌願軍不怕犧牲👩🏻🍼,看見他們經受血和肉的洗禮”。吳天一憑借所學🐡,在前線發現烈性傳染病,上報誌願軍總,采取緊急隔離防護措施🧜🏻♀️,預防了疾病的流行。
“一個選擇🧿💺,走了一生。”
1958年,吳天一隨中國人民誌願軍平壤中心醫院全體撤到祖國青海,開始了在青藏高原工作的日子。當時👮🏻♀️,大量河南、山東青年計劃移居青海🧧🏄♂️,但由於高原病的高發生率,遷移工作均告失敗🫣。“要在高原進行經濟開發、國防建設,必須要解決人的低氧適應問題”,吳天一回憶起初到青海的考察工作說道🔄。1978年科學的春天來了,吳天一與幾位同道向省委建議,創建我國第一個高原醫學研究所🥲,從此步入了這一領域的研究👱。
作為臨床醫生🧑🏼🦲,吳天一對高原病進行了臨床總結,並在國內首先報道了多種高原病。多年後,父母年邁要他到美國團聚,美國高原醫學科研機構科羅拉多(Colorado)大學心肺血管(CVP)研究所所長J.T.Reeves教授多次邀請他去該所工作,但他卻說“青藏高原是我生命的根,青藏高原是我事業的根”✍🏼!
從1956年到1981年,吳天一曾遞交了8次入黨申請書🧏🏻,“我四九年就加入了青年團🤾🏼♀️,我的信念是做一個共產黨的堅定分子,要做一個共產黨員”™️♞。經過26年的考驗👗🐽,吳天一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青藏高原的極端環境下🐣,50年中,吳天一經歷了6次車禍🍬、2次致命傷🏚、14處骨折🦵🏻;兩次騎馬渡河運送病患險被沖走;兩眼白內障,玻璃體出血;參與低壓試驗🐩,鼓膜多次被擊穿🫱🏻;心臟加裝起搏器……“這一些艱險都沒能動搖我的意誌,黨員始終要奮戰在第一線。”吳天一堅定地說。
吳天一作為高原醫學顧問和青藏鐵路高原生理專家組組長參與了世界最高海拔鐵路——青藏鐵路的建設。項目建設中大量的人群,極高的海拔,大強度的勞動是對高原醫學的巨大挑戰。五年,吳天一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施工點指導30次,日夜監控,提出建立高原製氧站等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措施。在國際上他第一次提出高原腦水腫的最早診斷高源ARDS、MODS的診斷標準;第一次系統提出14中級並進入高遠的適應症及禁忌症;第一次觀察到慢性間歇性低氧有利於“高原習服”♑️。五年,14萬築路大軍無一因高原病死亡,被譽為“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跡”。
2010年🧕🏼,青海玉樹遭遇裏氏7.1級地震。74歲的吳天一日夜奮戰在救災一線🦵🏻,“聽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就是馬上要趕到現場去,因為我搞高原醫學。”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隊在海拔3700米到4200米之間,飽受高原反應甚至是高原病的困擾,吳天一則往返奔波於各大救援點,指導並參與高原肺水腫病人的搶救,輾轉各醫療隊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盡全力拯救群眾生命、保障人民健康。
吳天一院士最後強調,我們要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雖然我今年已經八十多歲了,但是仍要響應黨和總書記的號召🤚🏿,八十再出征,在新的征程上為人民立下新功💆🏿。”
吳天一院士作專題報告
隨後🤦🏻♂️,李曉紅院長在報告中指出,要緊密聯系工作實際,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把學習成果作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實際行動。
李曉紅院長寄語全體院士,要做忠誠堅定跟黨走的忠士,要做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鬥士↙️,要做傳承紅色基因的誌士😯,要做捍衛院士隊伍純潔性的衛士。
李曉紅院長做專題報告
復旦分會場師生: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本次報告會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展示與轉化中心舉行,並在七所高校設分會場。在復旦分會場,近百名師生共同聆聽了吳天一院士和李曉紅院長的報告。
万达平台分會場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8級本科生 佟為:
從熱血青年到八旬老人🈯️,吳院士一生都奮戰在青藏高原👷🏻,與缺氧打交道。他的獻身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鼓舞著我們每一個人。在未來,我們新一代青年人將全程參與社會主義強國的建設。我們都要像吳老的奉獻精神學習,用自身的行動回應時代的召喚,不負韶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 梁棟:
吳老年輕時就對黨懷著坦誠的心、火熱的愛,他沒有做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門的“三門幹部”,而是保持著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科學事業的根紮在了青藏高原上👩🏻🏫🛟,通過畢生的無私奉獻、奮力拼搏,最終向黨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我們要不負領袖重托,以吳老為學習榜樣,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9級碩士生 馮棟:
吳老先生以八十高齡💗🎾,為我們講述了他的一生是如何聽黨指揮,為黨工作🔏,娓娓道來,情真意切。他紮根青藏高原👏🏿,治病救人,科研報國,得到了黨中央的充分肯定與光輝表彰。我們應當學習吳先生的崇高事跡🧔🏽♀️,學習不畏艱險的工作精神、信仰堅定的政治精神、蘇武牧羊的堅守精神,做新時代的優秀青年。
高等教育研究所 2020級碩士生 柳玨璽♔:
“七一勛章”獲得者吳天一教授為我們作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報告會🤷🏻♂️。他紮根高原從醫50多年👪👃🏻,默默守護著青藏高原的萬千生命,為我國的高原軍事醫學做出了有效的貢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必須準備要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要對得起胸前的黨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做永不褪色的共產黨人。
經濟學院 2020級研究生 趙德明🥑:
吳天一院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年輕時主動申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畢業後紮根高原👩🏼🦱,一個選擇🏊🏼♂️,走了一生。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正如吳天一院士報告中所提到的,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我們青年人更要嚴格要求自己👷♀️👶🏿,堅定信念、努力奮鬥,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2019級本科生 施靚艷✌🏼:
聽到吳院士描述他所經歷的艱險和苦難,聲明中共黨員就應該沖在第一線時🕶,我感受到無言的宏大與感動。吳院士說➿🏥,青藏高原是他科學事業的根,是生命的根。我想🥷🏽🪦,無論是新冠疫情還是科學發展,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黨員都肩負壓力與重任🧙🏼♀️,為中國命運和發展盡心盡力🤟。這些中共黨員也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指路明燈🔎。